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日本制造设备更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日本制造设备更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为什么F15的新型号都是F15E的改进型,F15C有改进吗?
当然改过啊。不过F-15,F-16两款战斗机的改进工作确实美国人做的不多,很多都是改出来给盟友用顺便自己积累技术的。
F-15最早服役的型号是F-15A,1972年服役,出口型是给以色列的F-15I。
1981年F-15A的改进型F-15C服役,出口型就包括给日本的F-15J。
在此之后美国空军也对F-15C进行了数次改进升级,但是仍然都沿用了F-15C的编号。
比如90年代中期对F-15C进行过升级,可以发射AIM-120。2003年前后又对F-15C进行升级,可以发射AIM-9X。其他的升级也包括换装雷达。从最早的平板缝隙天线雷达一路换到有源相控阵。
目前在做的最新的升级则是F-15 2040C升级包方案,包括改进武器挂架设置,可挂载16枚AIM-120。换装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N/APG-82,新型数据链,IRST综合光电孔径系统,玻璃化程度更高的座舱等等,考虑到多携带8枚导弹可能带来的飞行性能的损失F-15C也可能会换发动机。
AN/APG-82这个雷达目前公开的信息是保留现有AN/APG-63V2的前端,即发射机部分,而后端的数据处理部分则用AN/APG-79的。(用于F/A-18E/F)
而为了最终完成服役到2040年的要求,飞机的结构还要进行升级改装,其中完成的实验中,F-15E和F-15C分别完成了16000,18000小时的地面静力实验。
谢邀,美军F-15C有过两次MSIP(多阶段综合改进),日本有J-MSIP升级,以色列有Baz 2000升级计划,但是三者都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进行结构延寿和改进升级,并非F-15E的“超级鹰”计划中F-15K、SG、SA那样的全新制造。F-15C的生产线已经关闭30年了,已经不是重开的问题,而是要重新造生产线,代价成本太大。
MSIP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,其核心内容是对F-15机群进行中期维护,战斗机服役寿命中期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中期维护,检查战机各零部件状态,将裂痕较大、状态差的零部件,进行更换,让战机能够安全可靠的走完使用寿命。每架战机完成维护需要将近半年时间,需要将战机全部拆开,进行逐一检查,因而也是进行大规模升级的方便时机。
MSIP在升级时,主要内容是更换AN/APG-63雷达、改进机载计算机、可以使用AIM-120中距弹、安装战术电子战系统(TEWS)。
如果按照美军原本设计计划,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MSIP中期维护后的F-15机群,将在2010年左右走完整个服役寿命,并开始退役,将由F-22接班。但是因为苏联解体,威胁减少,以及F-22功能太过于单一,导致F-22总产量不过186架,根本无法全部接班F-15机群。所以美军对F-15A/B进行替换后,对F-15C/D机群进行延寿升级,这就是MSIP-II的来源。
同样,MSIP-II的核心内容是代号为“SELP”的结构延寿,做法同样是跟上面讲的中期维护类似,将飞机拆开,每个部位逐一检查,更换需要的部件。经过SELP结构延寿后的F-15C/D战机,使用寿命可以从8000小时,增加到12000小时,并且远期可以达到16000小时的使用寿命。完成一万小时飞行时间的F-15
在升级方面,其主要是更换AN/APG-63V2和V3雷达,但是注意的是该雷达属于第一代AESA技术,而且是在原有的AN/APG-63V1雷达基础上更换电源控制和发射天线而来的,其原有的供电结构和冷却系统并不改变,跟F-16V计划中的SABR和RACR雷达一样,峰值功率受到限制,属于“阉割版”AESA雷达。AN/AGP-63v2/3是采用超级大黄蜂的发射天线技术,而且功率受限制,苏-35的雪豹雷达虽然是PESA,但是其峰值功率比F-22的AN/APG-77都还高,比63v2/3至少高一倍。总有些人比较宙斯盾的PESA和052D驱逐舰346A的AESA时,谈PESA不一定差,宙斯盾峰值功率高,果然是选择性发挥。
此外MSIP-II的其他改进主要是使用AIM-9X新型响尾蛇导弹以及JHMS头盔显示瞄准系统。
日本是F-15C/D机群的最大海外客户,因为生产时间比较靠后,再加上90年代,日本空中安全形势非常理想,自卫队紧急升空次数一年不超过100次,美国在推行MSIP升级项目的时候,日本的F-15C/D状态都比较好,所以并未参加。他是到2004年左右,开始执行中期维护为核心的J-MSIP升级项目。
J-MSIP除了进行中期维护外,最主要内容也是打主动导引头空空导弹,其同样更换AN/APG-63v1雷达、机载计算机,安装战术电子战系统。但使用的导弹是日本自己研制的AAM-4B和AAM-5导弹。
J-MSIP升级项目大约有105架财政预算已经拨款,目前有超过80架完成升级改造,其中部分战机安装了IRST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。
这主要是由于F-15E设计较晚,且该机是双座多用途战斗机,使用面相对较广,而F-15C则属于传统的单座空优战斗机,对于装备数量较少的国家而言,采购F-15E显然更具优势。
F-15A 1号原型机
由麦克唐纳-道格拉斯公司(McDonnell-Douglas Corporation)设计的F-15“鹰”(Eagle)战斗机最初就是为空优设计,其A、B(双座训练)、C(改进单座)、D(双座)、J(日本自卫队)型其实都是空优型战斗机,且自1976年1月9日服役后,就一直在大批量进行生产。如今,美国空军、沙特、日本、以色列都依旧保有上述这些机型。
F-15C型战斗机
F-15系列战斗机的升级主要开始于1983年2月进行的“多阶段提升计划”(Multistage Improvement Program,MSIP),1985年首架MSIP计划中的F-15C出厂,该机包含提升机载电脑处理能力、扩充武器使用种类、扩充电子战系统、配备ALR-56C雷达警告接收器、ALQ-135反制装置等。这之后,这些以空优作战为主的F-15亦在进行持续升级,在2007年,美空军还开始对其装备的F-15开始批量进行相控阵雷达(AESA)、被动/主动警告生存系统(EPAWSS)、电子战系统等升级,目标就是将其延役到20世纪20年代。
F-15E
至于F-15E型战斗机则设计于20世纪80年代,来自于1981年3月美国空军的“提升型战术战斗机”(Enhanced Tactical Fighter,ETF)计划,定位就是“战斗轰炸机”(Strike Eagle),相关改进则是基于F-15B型战斗机进行,并于1988年4月服役,且在1991年的“沙漠风暴”行动中就被完成上千次出动。像以色列、韩国、卡塔尔、新加坡、沙特等国(其中有和之前型号混装)采购的F-15战斗机由于时间较晚,就均属F-15E型的后续发展系列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制造设备更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制造设备更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