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苏联时期设备制造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苏联时期设备制造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苏联为什么先发展重工业?
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不是重工业,而是武器工业。
在二战期间,战场主要武器就是重武器,轻武器只是次要的。
所以苏联大力发展重武器,作为立国之本。
二战期间,苏联生产的重武器数量极为惊人,包括:83.4万门火炮(其中35万门迫击炮),10.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,15万8000架飞机,20.5万辆汽车,另外还有9.54万挺轻重机枪。
这些数字已经是非常惊人了。
就生产数量来说,强于宿敌德国,仅少于美国而已。
仅仅以坦克和自行火炮来说,就有接近11万辆,其中大部分是坦克。另外还有西方援助的约1万辆坦克。
那么德国生产了多少辆坦克?只有不到3万辆。
而这3万辆德国坦克,还要分别在东线西线使用。
十月革命之前,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。随着接踵而来的世界大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其中的国内反革命叛乱,使得俄国已经非常落后的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。想要最快速度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“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”,而提高社会生产率途径就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的机械化。
1921年6月份列宁在共产国际第3次代表大会上就指出:“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,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。”
1925年12月份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,斯大林更是提出要把苏联建设成“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。”
苏维埃国家成立之初就如此急切的发展工业,尤其是重工业,这和他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苏维埃国家处于建立就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,企图对苏维埃国家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,并且不承认苏维埃国家的帝国主义国家大有存在。再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施压的同时。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不怀好意的,随时准备用这战争的手段来击垮新政权。
所以新政权就必须迅速建立自己坚实的物质基础,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才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,保卫和武装自己捍卫革命成果。
另外强大的重工业体系建立之后,也有助于轻工业、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。
到1940年苏联的生铁产量已经达到1500万吨,钢产量达到1830万吨煤,产量高达1亿6000万吨,石油产量达到3100万吨,商品粮食谷物产量也达到了3830万吨。这些无不卫国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。
重工业是发展轻工业和机械农业的基础,像苏联这种受资本主义阵营排挤的国家,不可能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交到它国手上。因此苏联就只能游离于全球工业体系之外,另搞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。而搞自主工业体系的基础就是重工业,所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,在当时是没有选择的选择。
举个例子说,苏联想要发展纺织业(这是典型的轻工业),首先要有纺织机器,可机器从何而来呢?要么从欧美国家进口,要么自主研发生产。当时的苏联是什么情况?资本主义国家会出口机器给它?即便有走私商卖给它,又能卖多少?苏联可是大国,不是几百台机器就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小国。所以靠进口机器发展纺织业,几乎不可能。而如果下决心自己制造,这不就是所谓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吗?(机器是重工业)
再举个例子,苏联想要搞工业化,首先要有电吧?没有电力,什么工业都别想搞。而整套电力工业链条,包括发电、输电、变电都属于重工业。同理,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也一样。
还举个例子,农业想要有产量突破,就必须要有农业机械、化肥、农药。没有这些,农民就只能靠畜力耕地(甚至是人力),只能靠天吃饭,碰上了虫灾直接绝收。连饭都吃不饱,还想发展什么?(现在的人都爱吃生态食品,可就是价格高。而价格高的原因就是产量低)
所以说,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是对于受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排挤,想要独立自主发展工业化的苏联的唯一选择。如若不然,它就谈不上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。
当然了,对于某些买办国家来说,不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重工业,只依附于世界大国搞轻工业也可以生存,比如民国政府。
当年的民国不发展重工业,国府充当买办政府的角色(也就是中间商),让中国企业向外国企业买重工业资源,然后国府靠着海关坐收进口税赚差价,发了横财,被称为黄金十年。结果这种短视的行为在日本侵华开始之后就立马被打的原形毕露。全世界到处买武器,可是谁会卖呢?
这是民国,说回苏联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苏联被西方国家封锁,当时的苏联其实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怎么发展。比如斯大林就曾经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出过疑问,他也怀疑到底值不值得搞。
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西方世界经济危机有关,迫于经济危机压力,西方放弃了对苏联的经济封锁,苏联获得了十分难得的引进资金和技术及其它生产要素的机会,苏联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(包括饥荒)后抓住了这个机会
苏联在二战前,是轻重工业共同发展的。二战后,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,苏联进行同盟国合作分工,把轻工业和其他一部分重化工业,扩散到东欧和中国。尤其是轻纺工业体系准备大规模扩散到中国,帮助中国建立了从大学专科教育,到科研院所,一直到设备生产和原材料、成品生产,完整的转移了轻纺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建设。
但是,因为中苏关系破裂,这个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没有完全转移到中国。造成苏联(含东欧),和中国轻纺工业都呈破碎不完整状态。苏联的重化工业失去下游支撑,中国缺少上游基础构建。苏联不得已把重而又重的重工业扛起来了,造成产业畸形。
另外,苏联和整个东欧集团,没有重视半导体工业科研生产,在二战后的轻工业领域最重要的产业革命和产业扩张——消费电子工业,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,也造成苏联没有也无法跟上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联时期设备制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苏联时期设备制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